第23节


第五章 血蘑菇调兵
1
爷儿仨趁乱冲出关家窑,跑得滴溜甩挂,连呼哧带喘,帽子也歪了,衣襟也开了,凉飕飕的天,鼻洼鬓角却是热汗直流。
跑到高处转头观望,但见风威火猛,屋瓦炸裂,泼水成烟,老关家的宅院庄田变成了一片火海。
血蘑菇胸膛中的一颗心,直似断线的风筝,忽高忽低没个着落。
白龙则是心里发虚,自言自语地嘀咕:“咱这个娄子捅大了,瞒着大当家的携带枪马下山,火烧关家大院,只怕瞒不住啊!这倒在其次,要命的是大牲口、大车扔在关家窑没抢出来,多半也给烧没了,咋跟大当家的交代啊?”土匪最看重的两样东西,一个枪一个马,枪是土匪的胆,马是土匪的腿,也可以说是土匪的“局底”,所以顶忌讳拐带枪马。
他们爷儿仨没经过大当家的允许,擅自带着枪和马车下山,马车还没了,这可咋整?老鞑子说:“咱大当家的吃顺不吃戗,上了山你俩谁也别吱声,我先去跟大当家的认个错儿,且看他如何发落。

老鞑子带着血蘑菇、白龙上了孤山岭,来到分赃聚义厅,当着绺子里四梁八柱的面,跪在地上禀告大当家的,把前后的经过一五一十说了一遍。
“只因关家老祖宗心肠歹毒,不肯放过血蘑菇,三番五次以纸狼狐置血蘑菇于死地,我才擅作主张,带着白龙和血蘑菇赶了马车下山,扮成贩烟的客商混入关家窑,想趁夜毁了供奉纸狼狐的香堂。
怎知关家老祖宗用油灯砸血蘑菇,意外引起火头,关家大院及周边庄田,还有我们爷儿仨带下山的马车,均被大火焚毁。
万望大当家的开恩,念在他们两个小的不懂事,都是我让他们跟着干的,是打是罚还是掉脑袋,均让我一人承担。

迟黑子倒没发火,上前扶起老鞑子,当众说道:“我不让你们跟血蘑菇说他的身世,就是怕冤冤相报没完没了,结果还是没躲过去。
看来火烧关家窑实乃天意,因果上的事,岂可由人计较?按说老关家本本分分,没干过坑害老百姓的勾当,咱不兴无故祸害人家。
可这是血蘑菇家里的私事,谁家没个糟心事呢?谁的葫芦爬谁的架,他自己去做个了断,山上不便干涉。
不过你们不该不听号令擅自下山,倘若崽子们都这么干,咱这孤山岭岂不乱了套?没规矩不成方圆,没五音难正六律,因此死罪可免,活罪难饶,各罚你们一年大饷,下不为例。
”大当家的断得明明白白,还给山上省了钱粮,四梁八柱和老鞑子他们仨心服口服。
只是打这儿起,血蘑菇仿若变了个人,终日闷着头跟在老鞑子后面,干些个烧火做饭的杂活儿,时不常杵山梁子上发呆,谁也猜不透他心里在想什么。
天气一天比一天凉,刀子般的老北风吹光了树叶子,孤山岭上灰茫茫一片,眼瞅就要大雪封山了。
跟往年一样,到了这个时节,大股土匪又会下山猫冬。
大当家的把人马集合到分赃聚义厅,先分大饷,大当家的、四梁八柱拿头份,剩下的崽子按这一年的功过,谁分得多谁分得少,账房字匠记得一清二楚,钱不够分就拿东西抵,像抢来的烟土烟枪、皮帽子皮袄皮褥子、金银首饰之类,按价值分成若干份,各取所得。
众土匪跟过年一样,一个个眉开眼笑,分完了大饷,喝罢辞行酒,接着就要“插家伙”。
各人下山只带短枪,把长枪埋起来,埋在什么地方,只有大当家的和四梁八柱清楚,其余崽子一概不知。
山上的牲口马匹大伙儿分头骑走,谁骑走的,谁还得骑回来,如果说转年上山,分给你的牲口坐骑没了,你就得拿出相应的财物抵偿。
约定好转年开春上山的日子,土匪们下山各奔东西,或者投亲靠友,或者去会相好的,或者去“海台子”找暗娼,还有“拉帮套”的,找夫妻两口子,仨人明铺暗盖,搭伙过日子,吃饭一张炕桌,睡觉一个炕头。
要么就躲在大车店里喝大酒、抽大烟,组织赌局,放签抽红,总之兜里有钱,胆子又大,想干啥干啥。
老鞑子的家在猫儿山,离龙江县城不远,年年带着血蘑菇和白龙回乡下过冬,家里头还有个女人,跟老鞑子搭伙过日子。
他以前当过跳萨满的神官,当地人都以为这爷儿仨每年开春后到外地跑营生,大雪封山前回来,可想不到他们是杀人越货的胡子。
老鞑子爷儿仨不是四梁八柱,往年分到手的大饷,勉强刚够维持一冬,有时还得去周边给人家断病消灾。
老鞑子跳大神,白龙帮兵击鼓,血蘑菇做金童助威,爷儿仨配合得十分默契。
乡下很多地方不用钱,老百姓拿“高粱小米”当酬劳,隔三岔五挣点儿粮食,倒也足够吃喝。
老鞑子蒸小米干饭最拿手,先把小米淘洗干净了,放进高丽大铁锅里,加水煮到米粒儿开了花,用铁笊篱捞出来装进小盆,搁铁锅里扣上锅盖继续焖熟。
盛在碗里的小米干饭颗粒饱胀,香味儿赛过大米饭。
搁到往年,他们爷儿仨带着大饷下山,准是先奔县城赶大集。
关外的大集热闹非常,镰刀锄头、刀剪锅铲、衣服鞋帽、山楂冻梨、活鸡活鱼,吃的喝的、穿的戴的,乡下人常用的东西,在集市上摆得满满当当。
还有杀猪的,把肥猪捆在板凳上当场宰杀,旁边放个大木桶,里头盛满滚烫的开水,猪头砍下来扔进去煺毛。
要吃杀猪菜,少不了粉条子和冻豆腐,紧挨着的小摊上顺手就能买着。
爷儿仨逛上半日,采买些个布料鞋帽、烟茶酒肉,再在县城里吃一顿好的,这才把大包小裹拎回家,几乎是年年如此。
今年可不一样了,爷儿仨刀头舔血忙活一年,一个大子儿没分着,家还是得回。
白龙心里憋屈,嘟囔道:“空着俩爪子下山,这一冬可咋过啊?”老鞑子白了他一眼:“别吵吵,不说话没人拿你当哑巴,只管跟着我走!”这件事难不住老鞑子,到了龙江老家,照旧先奔县城。
进了城门洞子,随着人群来到十字街心,看东边一家当铺,门前挂着幌子,写着斗大的“当”字,立着旗杆,杆顶挑起两串木制大钱,悬着红布飘带,离老远就能看见。
仨人迈门槛进当铺,老鞑子以前当过刽子手,在金銮殿上给皇上磕过头,见识过午门上比馒头还大的金疙瘩,有一件御赐的黄马褂,过年时请出来跟祖宗牌位供在一起,平常舍不得穿,搁家里不放心,塞在包袱里走哪儿都带着。
如今迫于无奈,解开包袱皮儿,把黄马褂递到柜上,叫了一声“朝奉”!各地当铺多为徽州人所开,徽州管有钱人叫“朝奉”,渐渐成了当铺掌柜的称呼,关外也是如此。
朝奉瞄了一眼,鼻子里“嘁”了一声:“您往前走两步吧!”那意思是让老鞑子去别家典当。
老鞑子问他为啥不能当?朝奉不耐烦地答道:“这都什么年头儿了,谁还稀罕这破马褂?”老鞑子无奈地摇摇头,收起黄马褂,又脱下一件皮袄,这件皮袄唤作“乌云豹”,用沙狐颔下的皮毛拼成,挡风御寒、油光水滑。
有一年下山砸窑,抢来的东西里有这件皮袄,以前这可是往宫里进贡的宝袄,等闲难得一见,迟黑子觉得老鞑子年岁大了不禁冻,便把这件皮袄给了他。
关东人讲究翻穿皮袄毛朝外,这乌云豹穿出去太招眼,老鞑子在皮袄外面套了件夹袄,风钻不透、雪打不漏,又轻又暖和,数九寒天浑身冒汗。
朝奉头也没抬,问了句:“当多少?”老鞑子没含糊,要了个“祖宗价儿”,左手比画一个八字:“八百龙洋!”朝奉一撇嘴,满脸的不以为然,乌云豹非同小可,这爷儿仨又不像达官显贵,所以他认定东西是偷来的,故意往下压价。
老鞑子不舍得皮袄,可也没别的招了,经过讨价还价,当了龙洋八块,就这八块龙洋,那也是相当可观了。
《天坑宝藏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