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4章 幻境不栖无住心

举幻术文字中种种幻相无所住处喻,明幻术文字之体了无处所,如何所求。
    经典指出一切幻术文字的种种幻相。电一影、幻灯片就是幻术,如梦如幻,是变把戏的变出来的东西。幻术师告诉你是假的,可是你当场看是真的。这个世界的一切,也比如一个大变把戏者在变幻,没有真实的。
    “幻术文字中种种幻相”,言语文字都是人类的幻术,文字不过是符号,写“花”就知道是花。意识透过文字幻术而呈现花的影像。这个花和字都是假的。假使构造中文的老祖宗,用其它符号代表花和狗,现在我们在意境上就会呈现其它的文字符号。所以我们有时看到文字而掉泪,看一爱一情小说哭的唏哩哗啦!都被幻术境界所骗。
    世人很奇怪,尤其年轻人,一爱一情小说往往看得入迷而落泪!我们小时候看《红楼梦》、《茶花女》也会掉眼泪,反正眼泪不值钱。尤其女孩子的眼泪比男孩子更快,还没有说那件事,她眼泪就来了,实际上很好玩。我经常告诉同学不要神经,你不要把自己写成一爱一情小说故事的主角。所谓一爱一情,能持续多久?你统计一下,最多不到三年,《浮生六记》比较长一些,不到十年。那些一见钟情,你要注意,看一眼就钟情,下一眼就看不到了!只有几天而已!然后写出一本小说,既骗了自己,也骗了读者,梦魂颠倒。所以:
    多情自古空余恨,好梦由来最易醒。
    好多年前.我在辅大上课,有个同学说这句改一改。我问改什么?他说:“多情自古空余恨”,这句不要动,下一句要改成,“好梦由来不愿醒”。我说改得好。一切众生确实是:“好梦由来不愿醒”。梦的世界很奇怪,做好梦很快醒,如果梦见得到钞票,啊!一下子就醒了!如果梦到被鬼压倒,唉呀!我的天啊,哪个赶快来救命啊!偏偏梦得久。所以古人的诗很有道理。世界上一切文字皆如梦幻空花。
    “种种幻相无所住处”。一精一神世界、物理世界一切万象,不是永恒存在,它很快地变去。所谓“无所住而生其心”,不是要你去找一个无所住的境界,你说“无所住而生其心”,你早住了。住在哪里?住在你那个无所住上面。无所住不是你去无所住,而是它本来无所住。如果你彻底了解“文字中种种幻相无所住处”,就可以见到普贤菩萨。
    普贤的境界如何?引用西方宗教哲学的一句话:“无所在,无所不在,处处皆是”,但是你找不到它。所以永嘉大师说过一句话:“寂灭一性一中莫问觅”,道在哪里?自一性一本来清净,你不去找它,很现成,你一寻找这个境界,却找不到了!普眼菩萨不只两只眼睛,他有三只眼,乃至有十只眼,前面一双、后面三只、顶上一只、喉咙一只……。普眼菩萨拿十眼观照,找不到普贤菩萨,一团一为一切如幻相。你找一个实际境界求普贤,普贤不可得、不可见。所以《华严经》以这位菩萨的境界来表达佛法。
    “明幻术文字之体了无处所,如何所求?”这就告诉我们一切皆是幻,文字游戏也是幻,乃至三藏十二部的文字都是幻。我们研究佛学,结果被佛学理论、名相困住了!天天在那里搞佛法、搞佛学、找境界,你早就被骗了!被什么骗?被幻术所困。“幻术文字之体了无处所”,言语文字是表达意思,意思懂了何必执著言语文字?所以佛在《金刚经》上说,过河需要船,既已上岸又背着船,岂不愚笨!言语文字也不过如此。
    再说在座的青年都是知识分子,至少从小学磨到在大专以上,已经磨了十几年,你那个文字在哪里?了不可得。现在当了大学生,与小学一年级时的感觉比较起来,是有不同,多懂了些。现在找找看脑子真有些什么东西?没有!一切如梦如幻,都过去了。你说不懂吗?真懂了一些,懂了什么?文字了无处所
    所以我经常说《西游记》这部唐僧取经的小说,写得真好真妙!孙悟空与唐僧一行见到佛,佛说:“你们很辛苦,功德圆满。好啦!你们的目的是要取经。”佛就吩咐大弟子迦叶尊者把三藏十二部经典交给他们,迦叶尊者问佛:“给哪一种经?”佛说:“他们从遥远的东方来,功德圆满很辛苦,给最好的。”
    佛未加说明给哪一种佛经。结果迦叶尊者带领唐僧一行到书库,准备拿钥匙开书库,迦叶尊者把手一伸说:“拿来。”玄奘法师问:“什么拿来?”“红包拿来”“啊!”孙悟空气得要揍迦叶,“世界上到处要钱,你这里也要钱,你这个老和尚该不该死?”玄奘法师说:“不要吵!最后一次,请师父慈悲慈悲。实在一路取经,碰到九九八十一种魔难,来到这里已经什么都没有。”“那不行,这里规矩要拿啊!”“实在是没有了。”迦叶说:“你身上还有衣服。”“出家人只剩了一件架裟”。“一件也可以,拿去当啊!”唐僧只好脱了架裟,叫徒弟快拿去当了。孙悟空一边生气一边抓脑袋要修理迦叶。
    这个道理说明什么?学佛要福智二资粮,一个学佛人先要具备这个红包(本钱)。福德资粮、智慧资粮不够,没有办法谈,《西游记》用那么一个故事说明。
    好啦!迦叶尊者打开书库,取出三藏十二部经典交给唐僧,任务完了。西方雷音寺很大,山门很远,孙悟空猴子鬼一精一灵,说:师父啊!靠不住,这个老和尚到这里都要钱,打开检查看看,该不要弄一破的经典,我们那么辛苦来取经。”“唉!猴子就是猴子。”唐僧说:“你要诚恳相信人嘛!佛的大弟子哪会有错!”孙悟空说:“靠不住,他还要红包吔”。打开检查一看,唉哟!不得了,每一本都是白纸,一面大吵大闹怪师父,一面嚷着要把迦叶抓出来打死。
    这一吵,佛在打坐听到了,孙悟空向佛报告:“迦叶不但要红包,拿了红包还给白纸。”佛笑着说:“猴子啊!你不懂。”佛把迦叶找来问:“怎么给他们这种经典?”迦叶回答说:“世尊,是您交待要给最好的经典。最好的经典是没有文字的,本来就是道。”佛说:“你搞错了。我是那么讲,不过他们智慧低,你还是拿次等有文字的给他们。”迦叶说:“那好那好,拿去换过来就是了。”
    第一等智慧不需要文字,《西游记》即说明这个道理。大智慧不是文字!文字言语是幻术。所以经典上说,在文字上求道找不到道。但反过来说,如果认为没有学问,就可以成道,那又错了。不可以拿文字言语是幻术,作为不研究教理的籍口。

念念本寂

不可将出入三昧处所求之,去彼沈寂、生灭,却令想念,明想念动用,体自遍周,用而常寂,非更灭也。
    这是普贤境界,在文字言语上求普贤,用再多的眼睛也看不见。要如何得到普贤菩萨的境界呢?不可以从出入三昧处所得之,他没有一个固定的位置,不在内、不在外、不在中间,不在丹田、也不在眉间,更不在头顶,那是肉做的,肉老了衰坏了,最后死亡没有气了,化为脓水臭得不得了!这里有个什么道?你看住这里干什么?这里如果有道,你到中央市场买块肉贴在这里不就好了!不是的,那是个方便。在这些地方都找不到普贤境界,所以不可从出入三昧处所求之。
    “去彼沉寂、生灭”,如果打坐什么都不想,呆呆的、糊里糊涂,以为这个就是道,那是沉寂境界。沉寂,也叫作昏沉,这个不是,要拿掉。那么,不在沉寂境界,在生灭心上求呢?我们的妄想就是生灭,这个念头去了,那个念头来,在这个念头上用心,或者念了多少佛、念了多少咒子、做了多少功夫,这都是生灭心。沉寂和生灭是两边,要离开两边,“去彼沉寂、生灭”。
    “却令想念,明想念动用,体自遍周”,张开眼睛,一脑子的思想妄念就是想念。除了上面的境界以外,你再也找不出一个境界来了。所以大家都想找空,实际上你坐起来有个空的境界,这个空不是沉寂,就是把想念压下去,那还是沉寂,再不然就在生灭中。
    譬如修止观的《六妙门》,入手方法是听呼吸,但是你们要注意!绝不能怪天台智者大师没有说清楚,只怪我们自己读经没有搞清楚。他告诉我们这是上座修止观以前,一个初步调心的法门,使你比较宁静。心里已经宁静,就不要再听呼吸了。呼吸是生灭来去的生灭法;你心跟着生灭法永远搞下去,搞到哪一天?搞到千生万劫也还在生灭法上。
    所以,修一切佛法是“过河需用筏,到岸不需舟”。开始上座,利用它调息、宁静,既已宁静就不理呼吸,进一步用别的方法,那就要观心了。你不这样走,不是在沉寂境界,就是在想念境界里,很难上得了路。
    如何去悟道呢?你要明白一切“想念动用,体自周遍”,想念动用生灭来去,是体上起用,等于一个平静的海面起的波一浪一,尽管波一浪一汹涌,它都是水变的。你要把它宁静回来以后,全波还是归到水,那个生灭动用的本体,永远是不变的。这个体在哪里?无所不在,无所在。
    “用而常寂,非更灭也”,这几个字最重要。为什么要怕起心动念?起心动念,用过便休。就象我们七点钟上课,一开始讲那么多话,诸位也用过了,用在听话,用了就没有了,你留也留不住。“用而常寂”,本来在寂灭中,“非更灭也”,用不着再用一个心去灭掉妄想,求一个定,盘腿打坐用功求空,用心去灭妄想求定。你又在生灭中了。“用而常寂,非更灭也”,并不是另外求一个空、灭。《华严经》所讲,普眼菩萨用有法,用有觉有观的作用来找不生不灭普贤自在的境界,那都错了,他永远找不到。

神通之秘

以是普贤以金刚慧普入法界,于一切世界无所行、无所住。知一切众生身皆非身,无去无来,得无断尽、无差别自在神通。
    这就是普贤菩萨境界。普贤境界呈现在我们眼前,为什么我们看不见普贤菩萨境界?要想看到普贤境界,要以金刚智慧,不是普通的智慧。金刚智慧是不动摇、寂然不动、颠扑不破的。金刚钻被古人比喻为最坚一硬的东西,其实金刚钻以高温处理也能融化,不过不易打碎罢了!古人以金刚做比喻,代表颠扑不破。而在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》里,金刚又有能断一切法,能破一切烦恼的积极含义。
    什么东西打不破?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打不破,只有一样,“空”水远打不破。徒手挥空,毫无影响。李太白的诗:“一抽一刀断水水更流”,然而水可以用两座堤防分开,虚空却分不开,在虚空中建一栋房子,是占住虚空,但拆除了房子,虚空仍是虚空,始终不动。所以只有空的境界是金刚慧,无法动摇,颠扑不破。
    普贤以金刚慧普入一切法界,以空的智慧、证到空的境界来看一切法,“一切世界无所行、无所住”。换句话说,以佛眼看,人类不管五千年历史、五百万年历史,根本没有动过,今天就是明天,明天就是昨天,昨天就是过去,一亿年、一百亿年,也就是一天。我们看佛经一句话“如是我闻”,接着就是“一时”。从人世间学术观点看,印度文化的缺点是没有时间观念。佛经不记载佛是在哪一年哪一天说的,只用一个笼统的名词“一时”代表尽了。如果拿形而上观点来看,这“一时”的文字记载是最高明的,不管过年万代、未来千年万代,就是“一时”,没有过去,亦无未来,只有当下。因为时间是相对的,没有固定的。地球的时间不是月球的时间,月球的时间不是太一陽一系统的时间。懂了这个道理,知道世界无所行,普贤是大行,也是无所行。一切行为过去皆空,未来没有来是空,现在当下空。所以,本来就无所在、无所行。由这个理就可以了解普贤的境界。
    “知一切众生身皆非身”,这一点难了!大家之所以不能求证到佛法的真谛,就是被身见所困,身见难去。普贤境界知一切身皆非身,身都是假有,这句话很难体会。大家坐在这里,要承认自己没有这个身一体,做不到的,这就是欲界的众生,容易被身见所困。乃至诸位学佛的,不管修哪宗派的法门,净土也好、止观也好,禅宗也好,密宗也好,为何不能进入?你被身见所困。
    大家反省一下,十几年前的身一体是不是这个样子?一讲你就觉得自己很老。孩童时的身一体多好!现在是什么身一体?现在早已不是当年的身一体,此身随时变去。今天身一体站在这里,明天再站在这里,位置也不同了,因为地球已经转了一大圈,时间更不同,今日身已非昨日身,新陈代谢不知代谢了多少东西,流汗、大小一便等各种排一泄,变化了许多细胞,生生灭灭。所以“一切众生身皆非身”,由此了解进去,知此身非身。这句话最重要在这一点。欲界众生学佛修道难以证到道果,原因何在?第一障碍是身见,身见最难去。普贤菩萨的境界,知一切身皆非身,也知道一切万象的动静,无去也无来,没有过去,没有未来,当下就是。
    “得无断尽、无差别”,得到什么境界?不是断见、不是空,你有个空的境界就是断见,无断就是无尽,无尽就是无量无边。通常大家有一个观念,只要打起坐来,把妄想、烦恼尽了就证道了!这就是断见。在《心经》里,观自在菩萨告诉舍利子:“无无明亦无无明尽,无老死亦无老死尽,无苦集灭道,无智亦无得”。如果你认为烦恼尽了是悟道,那你就错了!落在断见境界里。烦恼本来无根,无去也无来,所以说得无断尽,不是断也不是尽。
    也得到“无差别”见,什么是无差别见?例如“烦恼即菩提”就是。但还没有证入本体的我们,是有差别见的,例如喜欢安静,讨厌喧闹等等。你说,厌喧求静是小乘境界,他却说:“道理懂,功夫没有到,所以要躲开修一下,以后再回来。”那是没有出息的人讲的话,实际是想偷懒的心态。在这个世界受不了尘劳烦恼,对当下无断尽、无去无来的智慧不了解。因此他害怕,只好逃避。以世法来讲是逃避心理,绝对逃避,他不敢真到烦恼业中磨练。在烦恼当中烦恼到极点,就空掉了。等于一个普通人稍稍吓他一下,吓死了,要是狠狠地吓他--“怕就要你的命!”他不怕了,因为要命嘛!所以不怕了,就是这个道理。
    所以,彻底了解无断尽、无差别的普贤境界,才能得到“自在神通”。讲到神通,别以为是摇身一变,三头六臂,有神秘观念又错了!大神通是大智慧。神通,以中文解释,神而通之,通达一切法、通达一切智。
    上面几句是解释普贤菩萨自身的境界。普贤境界是什么?我们再重复一遍:“普贤以金刚慧普入法界,于一切世界无所行、无所住,知一切众生身皆非身。无去无来,得无断尽、无差别自在神通”,这个是普贤境界。

《宗镜录略讲》